编者按:人们苦头发问题久矣,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脱发年轻化”的问题也愈发明显。《中国人头皮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脱发人数已超2.5亿人,男性约1.63亿,女性约0.88亿,相当于每4位男性中有1人脱发,每8位女性中有1人脱发。30岁前脱发的比例高达84%,较上一代人的脱发年龄提前了20年,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健康或者是漂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与脱发做起了斗争。有数据统计,世界上各种头发养护的方法,有上千种之多,无论是依靠快捷技术还是坚持长期调养,每一种方式都有它自己的“拥护者”,但哪一类方式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呢?近几年,有不少明星艺人都开始在社交平台中分享自己通过养生来养发的经历。包括央视网在内的多家官媒也在社交中多次向大众科普如何通过传统养生项目来维系头发健康。那么,传统养生究竟能不能缓解人们的脱发困扰?市面上浩如烟海的养生产品又是否真的背靠千年文化底蕴?本期,我们邀请到了深耕中华传统养生文化29年的大健康企业碧波庭创始人李水莲女士,与我们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图说:碧波庭创始人李水莲女士(右一)
古人用传统养生应对脱发苦
如果要问“脱发”这个概念是不是古已有之,相信大多数人肯定会说:古时候的人们那么重视自己的头发,怎么还会有脱发的困扰呢?诚然,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将头发、父母和生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看得出来古人对自己的头发是多么的珍视。但这代表着古人没有头发健康的问题吗?如果你们这样想,那就错了。碧波庭创始人李水莲女士介绍到,在古代其实有很多人面临着脱发的困扰,其中不乏一些名人,他们的脱发故事也成了历史的记录。
可以说,古人脱发的历史非常悠久,有关于脱发的记录,最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庄子》记载:“有虞氏之药疡也,秃而施髢,病而求医”,指的就是舜脱发了。《晋书》中记载了王莽是脱发症患者。《荀子》中也有非常有名的脱发故事: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手下的楚国令尹、著名政治家孙叔敖,在后人眼中只有两件事闻名,其一是他曾经带领楚人治水,修建了淮河上的著名水利工程——芍陂。而另一件事,就是掉头发,因为这一问题,孙叔敖还拥有一个专有名词“突秃”,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曾经在解释“孙叔敖突秃”这句话的时候说过,“突秃”就是掉头发、谢顶的意思。而且从历史资料来看,孙叔敖的谢顶还比较严重,因为他去世的时候只有38岁。也就是说,孙叔敖在38岁之前就已经严重谢顶了。
除了史书文献之外,历史上很多诗词的诞生也与创作者的脱发经历息息相关。比如白居易就曾写下《嗟发落》:“朝亦嗟发落,暮亦嗟发落,落尽诚可嗟,尽来亦不恶。”陆游也有过类似的感慨:“脱发纷满梳,衰颜不堪照。”苏轼也是,公元1073年,苏轼去常州赈济灾荒,当年除夕夜他在常州城外居住,而且还是在野外过夜,气候寒冷,苏东坡感受良多,于是就写了两首诗来记录自己的状况。其中一首他就提到“重裘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意思就是他穿了好几件外衣都顶不住夜寒,脚冻得冰凉,而且刚刚洗过头发之后感觉头的重量轻了,看来自己的头发又稀少了不少。对于自己的脱发问题,苏东坡在诗里的判断是:“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也就是苏东坡认为自己是最近思乡太过,导致情绪不好,所以头发掉了很多。
如果认为文学作品终归是不够客观,那么医学典籍中的记录或许能更让人信服,毕竟医书不存在艺术加工。《黄帝内经》中有很多关于头发的论述,出现了“发堕”、“发落”、“毛发残”等字样;东晋时期的《肘后备急方》写道“须鬓秃落”;隋朝的《诸病源候论》里提到了“鬼舔头”,翻译成普通话就是斑秃。
图说:中国最早的医学、传统养生典籍《黄帝内经》
“古代有脱发的人,那自然也有防治脱发的需求,并且因为头发对古人的重要性,这一需求往往比现代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碧波庭创始人李水莲女士如是说。
最初,人们认为能弥补头发少的方式就是戴假发,《诗经》有言:“鬒发如云,不屑髢也。”在尧舜时期,假发就被叫做髲髢。这两句诗的意思虽然是说自己本身头发很多,不屑用假发来装饰,但也可以反推出当时的确存在有人戴假发的现象。除了假发之外,人们也倾向于戴帽子。《晋书·舆服志》记载:“帻者,古贱人不冠者之服也。汉元帝额有壮发,始引帻服之。王莽顶秃,又加其屋也。”这里的“帻”是古代的一种帽子,西汉时期普通老百姓经常佩戴,后来王莽为了遮秃,便改进了这种帽子并佩戴。
但是,古代传统的养生学家们并不赞成以假乱真的做法。他们提出治疗脱发应当治本。“药王”孙思邈提出:“肾藏精,其华在发。肝藏血,发为血之余。”这就是说,熬夜、疲劳、压力过大,导致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头部的毛细血管常处于收缩状态,久而久之,这会影响供血而导致毛囊供氧不足而掉发。于是,孙思邈发明了简单易学的梳疗法,促进头发的生长。宋朝《圣济总录》也提到:“梳欲得多,多则去风,血液不滞,发根常坚”,意思是多梳头能刺激和疏通血脉,坚固发根,本质上是一种穴位按摩。这样的养生护发方式也受到了苏轼的青睐,让他写下“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
除了刺激穴位之外,古代的养生学家们还十分善用中草药,《钱氏小儿直诀》中提出,人参、白术等药材内服能够改善脱发的问题。而用鸡卵、辛夷、细辛、公丁香等洗头,也能起到养护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古代漫长的头发养护历史中,中华传统养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现代出现防治脱发的新技术
“如果说中华传统养生为历朝历代的人们缓解了脱发的困扰,那么进入清代之后,洋务运动打破了这样的稳定。受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思潮的影响,包括中华传统养生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剧烈冲击,清代名医张琦曾用一句‘盛于上古,而衰于后世,自唐以降,其道日衰’来表达自己惋惜。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不再热衷于中华传统养生,但脱发的困扰却依然存在”碧波庭创始人李水莲女士如是说。
那么,在近现代历史上人们面对脱发问题怎么办?除去像之前一样戴帽子、戴假发之外,人们还在发型上下起了功夫。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社会上卷起了一股“光头之风”,虽然这一风潮是在卫生健康、军事、经济视角的共同作用下才形成的,但也的确很大程度上的解决了当时的脱发问题,毕竟都没有头发了,那脱发问题也就不存在了。这股“光头之风”不仅影响着普通人,许多名人在当时也是光头的形象,如倡导平民教育运动的陶知行、文学家叶圣陶等。
1946年还有一篇文章记录了关于叶圣陶剃头的趣事:有一次文艺协会开会,叶圣陶是受邀的主持人。开会当天因为一些琐事导致叶圣陶晚到了一会儿,结果守门人便不让他进场,因为他才剃了头,光光的脑袋并不好看。守门人本来就不认识叶圣陶,又见到他如此模样,不像是搞文艺的。叶圣陶也不恼,就安逸地坐在门口的石阶上。而会场中的会员早已到齐,却迟迟等不到叶圣陶,陈白尘当即决定去叶氏府上请。谁知陈白尘刚踏出大门就瞥见石阶上坐着一个头光秃秃的人,走近了再一瞧,正是大家等候已久的叶圣陶。
图说: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叶圣陶先生
但无论是戴帽子、戴假发或是剃光头,终归都是治标不治本。人们便开始将希望希冀于西式的创伤手术。
1939年,日本医生Okuda在为一位烧伤患者实施后脑部烧伤皮肤移植手术时,意外发现被移植的皮肤上长出了新头发。这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发现,让人们意识到手术这条路是可行的。但这种早期的技术过于简单粗暴,它需要在头部的皮肤上进行钻孔,再揭下一块头皮,显然对人体的损害是巨大的,所以并没有大面积的普及开来。直至1953年,医学研究进入分子层面,人们才重启了对植发问题的探究。
1984年,美国病理学家约翰·赫丁顿提出了“毛囊单位”这一重要概念。他在放大观察头皮横切片时发现,毛发并不是单一地从头皮中长出来的,而是成束地从毛囊里长出来的。每一个毛囊单位不仅有1-5根头发,还有独立的神经血管、皮脂腺、汗腺等等。因此,毛囊单位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解剖单位,也是一个完整的生理单位。约翰·赫丁顿的这个重大发现,为现代毛囊单位移植技术奠定了至关重要的理论基础。这意味着植发不再需要切下大块皮肤,只需要转移毛囊单位就能完成。
之后,植发技术从FUT、FUE再到对FUE的升级,代代更新,已经越来越成熟,越来越高端化、精细化,也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当下中华传统养生再度回温
俗话说,“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市场越大,金山就越堆得越高。”有业内人士认为,植发在医疗行业中风险相对较小,需求大、盈利多,市场扩张得很快。在庞大需求的刺激之下,不少机构纷纷涌入植发市场掘金。据新华社提供的信息来看,目前,民营连锁植发机构市场份额最大;其次是民营非连锁植发机构和民营医美整形机构的植发科室;公立医院的植发科室占比最小。此外不乏一些无资质的小诊所、美容院暗中从事植发业务,乱象丛生。
一方面,不少植发机构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客户植发前后的对比照吸引消费者。但实际上,这些照片都是手术结束后不久照的,说是“照骗”更为妥帖。因为毛囊有代谢周期,种植的头发绝大部分都会在3周至3个月左右进入脱落期,待脱落期结束,头发逐步恢复生长,术后6至9个月才能看到最终的植发效果。但对于这一点很多消费者不知情,往往以为术后前期的照片就是最终的效果。
另一方面,植发服务价格的虚高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少民营植发机构将植发的不同方法包装成看起来神秘、高端的技术,借此抬高要价。例如,据新华社报道,在一家大型民营连锁植发机构的报价单上,一项名为PLC-HT超精定位毛囊焕活植发技术,每个毛囊收取120元,这比正规的植发手术价格高出10多倍,此外还要另收5万元的“开台费”。
除此之外,最严峻的问题当属安全性,有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专业植发人员严重不足。有的植发机构有执照的医生只是挂名,大量手术由无资质人员操作。而这些无资质人员只需要缴纳一笔学费,就可以在三天的时间内速成“出师”,这就导致很多人做完植发手术后发现自己毛囊存活率不可观,但由于鉴定难、举证难,只能吃“哑巴亏”。而这些机构所要承担的最大的风险也仅仅只是“退还手术费用”。
即便是在正规的公立医院,植发仍然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李一桐就曾在综艺节目《beauty小姐》中分享过自己的经历。李一桐因发量少所以想和娱乐圈的其他艺人一起去植发,结果两年过后她却放弃了这种方式。原因是李一桐和朋友咨询了植发的流程,发现植发周期最短也要一个月,一次做不完,这对于戏约很满的演员来说并不现实。而且植发完成之后的1到3个月内会进入尴尬期,可能因为毛囊受损或者大脑血液循环不足反而会导致头发大量脱落,这样的风险也是明星很难承担的。
图说:李一桐于综艺节目中谈及植发话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明星艺人为代表的一大批受众转而开始追求更加健康、安全的养发护发方式。在这样的契机下,流传了千年的中华传统养生护发方式也终于回温,再度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下。
这两年,许多明星艺人都开始在社交媒体中分享自己的养生养发心得——因发量多而出圈的赵露思曾在采访中分享过自己养发日常就是用生姜煮的水来冲洗头发。演员张瑶则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向大众介绍过头部穴位按摩这一养生养发方式。
在明星效应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好奇中华传统养生项目究竟有没有用,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央视科教频道的《健康之路》等节目也邀请了健康专家指出通过穴位按摩等传统方式来养发是有用的。
除此之外,大健康企业所推出的中华传统养生产品也为养生项目的再一次普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例如大健康行业的领军企业碧波庭坚信“唯有体验才会认同”。碧波庭创始人李水莲女士认为,如果人们没有亲身体验过中华传统养生项目,就无法真正的相信、感受中华传统养生的魅力。现在随着科技赋能中华传统养生,想要让大众体验到中华传统养生项目也已经不再拥有门槛了。近29年来,碧波庭在不断的技术精进中开发了集穴位按摩、刮痧、拔罐为一体的全能型养生仪器——碧波庭内在按摩仪。只需要拥有这样一台轻便、小巧的健康家电,人们就能居家进行穴位按摩、拔罐、刮痧等多种传统养生项目,轻松开启自己的养生、养发生活。
图说:碧波庭内在按摩仪海报图
碧波庭创始人李水莲女士认为,中华传统养生式养发的回温绝非偶然,而是随着社会节奏加快人们健康生活受到影响与人们的健康意识与日俱增叠加影响下的必然。因此,养生市场将是一片超级蓝海,有很多用户需求都等待着企业去挖掘和满足。碧波庭也希望在未来能给大众提供更多好的产品和服务,在帮助大众养发护发的同时,还能为他们带去更健康的生活观念和方式。